本文摘译自dailylife.com.au的Candice Chung文
不论是在一天中的哪个时候,我父母最喜欢的一句开场白就是:“吃了没啊?”我们也更少在电话里询问彼此的近况,而是将大多数的时间用于描述吃过的东西。
![]() 和许多亚洲家庭一样,我们对变得非常善于揣测隐晦的情绪征兆。我的父母或许不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当面的夸奖,但是时不时地,妈妈就会在我们的碗里放一个出乎意料的煎蛋,爸爸则会努力地跟我们交谈,比如问一些他一直不太记得住的街道名称的发音,然后一个字一字地拼写出来。我们曾跟朋友说,这就是他们“慈爱”的一面。
我和妹妹一直都在想,我们是不是该尝试着改变家里这种让人尴尬和别扭的情感表达方式?但是一想到要让父母改变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儒雅含蓄的个性,我们就知难而退了。
此外,过多地表达情感或许会适得其反。今年年初,中国媒体《环球时报》报导说,当年轻人在电话中跟父母说“我爱你”时,很多父母都听得“一头雾水”,甚至于震惊万分。
一则被疯狂转发的安徽电视台视频显示,当中国的一群大学生试着生平第一次跟父母说“我爱你”时,他们换来的并不是一个充满柔情的拥抱和热泪盈眶,却是“你怎么了?”、“你喝醉了?”,有一位父亲甚至说:“我要去开会了,废话少说。”
北京大学的社会学家夏学銮解释说,这些父母的反应反映了中国家长“不太擅长表达积极的情绪”,而且“习惯用于消极的语言教育子女”。
与此同时,Business Insiders的专栏作者很快就将中国家长对于“爱”字的惧怕归结于“儒家传统,或者20世纪共产主义的残余”。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发现“我爱你”这句话在“期望值很高”的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中用得相对较少。在低语境文化的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需要用“我爱你”这个“提醒器”来让他人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而在高语境文化中,“热情的个人和亲密关系表白会被视为不合适且过于勉强。”
但是这些理论显然无法完全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家长——我的父母也包括在内——都不认为“我爱你”是表达家人间相亲相爱的合适方式?另一个更有可能的原因或许是“我爱你”在中文里所承载的正式含义。比如说,在英语的交谈中,我们可以随意地说声“love ya”,但是中文的“我爱你”却是更加直白而且有力的承诺,而不只是表达一种关爱。
从这一点来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似乎用行动来表达更为合适。在明显更加欢乐的视频《亚洲父母和尴尬的‘我爱你’》(Asian Parents and the Awkward ‘I Love You’)中,受访者讲述了他们父母表达爱意的种种方式:从不停地给予的父亲到“出外用餐时”,父母会不停地“夹肉”给女儿吃,不一而足。
在这所有令人尴尬的表达方式中,中国父母还非常擅于用反话来表达他们的感情。他们会朝你大吼大叫,说你在他们身上花了太多钱了。他们会在餐厅里拼命地的抢着付钱。
正如博客主Cindy所写的那样:“中国人知道如何深切地爱护他们的家人。他们通过慷慨大方、忠贞不二和丰盛的食物来表达爱意。我们是以另一种方式来爱,不一定更好,也不一定更糟,但绝对是迥然不同的。”
(1688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