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为网友发布信息,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美国媒体聚焦科技行业的“玻璃天花板”并得出结论:美国亚裔人口很难打破。若把原因认定为“种族”使然,未免太过简单。语言、文化、沟通、领导力等方面的欠缺,使硅谷华人的职业升迁之路并不平坦。
报告中的“天花板”
美国的亚裔人口经常被认为是美国科技行业“成功的少数人”,但这种成功是有限度的。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美国的一个非盈利机构在分析谷歌、雅虎和脸书等科技公司的就业统计数据后,发布了题为《硅谷的亚裔领袖》的报告,称白人男性在升迁方面比亚裔男性拥有150%的优势。同样,白人女性也比亚裔女性拥有150%的优势。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字,在谷歌、雅虎和脸书等科技公司,亚裔在员工中基本占到1/3的比例,但是当高管的亚裔却少之又少。
这是在重提“玻璃天花板”问题。“玻璃天花板”现象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指欧美主流社会中,外来移民尤其是亚洲人只能担任低层职务,或者做到相对高位后便再难晋升,无法进入核心决策层。
这种情况华裔中间有没有?
当然有。作为亚裔中的大多数,虽然近几年来华人在美国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然而这块“天花板”却似乎仍然悬在华人的头顶,使他们在职场想要飞却飞不了太高。
美国雅虎公司2014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公司39%的员工为亚裔,但亚裔在管理层中仅占17%,其中华人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在硅谷工作的许志忻周边就有一个做销售的华裔同事,“把亚洲的业绩从200万美元提升至2000万美元,但还是没能升迁。”
“种族”并非唯一原因
那篇报告将差异归结为“种族”原因。在众多的研究报告中,“种族”都是能引发轰动效应的字眼儿。
2005年,美国研究者就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亚裔科学家在美国研究机构里大多只是在试验室里担任研究工作,却很少能进入机构的管理层。
从某种程度上,“玻璃天花板”现象确实存在。但若把问题简单归结为“种族”,就会忽视了一些其他因素。
“在硅谷,华人工程师比印度工程师多很多,但从比例上看,印度人比华人做的职位高。”董旭东观察。若说亚裔有职业瓶颈,为什么印度人处理得游刃有余?
“有很多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许志忻说,硅谷很多从中国大陆来的华人是学数理化出身,“他们认为技术至上,对其他运营、销售等工作看不起。如果持这种态度,升职是不会有希望的。”
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视。美国人喜欢美式足球,“比如人家讲球赛,咱们不感兴趣。开会的时候,人家聊得很投机,你却插不上话,尽管你能听懂每个字。”华人李怀玺对记者分析。
“生活习惯不一样,喜好不一样,能够谈的确实是不一样。美国职场上有很多禁忌,不谈宗教、政治,不带中餐到单位,而是和同事一起吃饭交流。我觉得亚裔做得不是很好。”许志忻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跟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李怀玺说,“中国人比较含蓄,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你不表达出来,他就不认为你有想法。”
当然,这其中也有对“美国梦”的理解问题。“许多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后,他们的美国梦就是一幢洋房,两台车子,有稳定的生活,这些实现之后就不求上进了。”董旭东说,这点与印度人很不同,“很多印度人做到一段时间后,就谋求往更高的职位前进,或者干脆自己创业。”
正反两看“玻璃天花板”
华人能不能突破“玻璃天花板”,达到人生事业的高峰?几位受访者并不乐观。
“语言、沟通能力和文化上的差异,我觉得第一代的移民突破不了。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在中国国内的成长环境。”许志忻说。
“第二、三代华裔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李怀玺说。
当然,第一代移民并非没有机会。许志忻认为,美国人喜欢领导能力,“如果你有领导能力并能展现出来,还会有很大的机会”。
当然,也有乐观看法。有华人认为,当今世界是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东西方经济发展在速度上处于博弈之中。自我创业也不失为一个突破“玻璃天花板”的策略。
目前,许多在硅谷创业的亚裔科学家,都是因为“玻璃天花板”阻挡,刺激他们向外发展,创出了辉煌的事业。华人的“玻璃天花板”问题,由硅谷而改变。
|
BBS提醒: 请避免提前支付订金、押金等任何费用,请与对方当面沟通,确认资质并看清条款。谨防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