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区域置顶

      楼主: 蘅芷清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在阿德莱德的钢琴人生(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21
       楼主| 蘅芷清芬 发表于 13-1-2011 11:35:32
      我很喜欢闻雨天的味道,可是现在也担心洪水。今天不练琴了,给自己放半天假收拾东西。听着雨声和abc classic fm混合的声音。附上一首赵长卿的《水龙吟》献给大家。

      淡烟轻霭濛濛,望中乍歇凝晴昼。才惊一霎催花,还又随风过了。清带梨梢,
      晕含桃脸,添春多少。向海棠点点,香红染遍,分明是、胭脂透。  无奈芳心
      滴碎,阻游人、踏青携手。檐头线断,空中丝乱,才晴却又。帘幕闲垂处,轻风
      送、一番寒峭。正留君不住,潇潇更下黄昏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蘅芷清芬 发表于 14-1-2011 01:17:37
      回复 45# 友朋自远方

      你好,我已经留了我的qq在论坛里,51747743,欢迎交流。我接下来大概10天的样子用网络很不方便,所以可能没有及时回应,不好意思。
      另外,我也真的很忙,希望谅解。我没有假期,导师说keep working.你知道我还没有聪明到很轻松就读完research的那种人。当然还是很开心可以认识很多朋友,只是真的时间有限。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蘅芷清芬 发表于 31-1-2011 22:14:28
      本帖最后由 蘅芷清芬 于 2011-1-31 22:16 编辑

      回复 48# prolog173
      终于在这里碰到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了,幸会!
      单簧管,我是从去年开始喜欢的,因为给一个单簧管学生伴奏,总是一起去上课,总是能听到那个很好的老师的演奏,他是阿德莱德symphony的演奏员。慢慢开始喜欢起来。
      我个人除了钢琴,非常喜欢大提琴。没事就把Bach的大提琴无伴奏拿来听一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蘅芷清芬 发表于 31-1-2011 22:15:45
      本帖最后由 蘅芷清芬 于 2011-1-31 22:20 编辑

      好钢琴
      今天教琴,在一个自己不是非常喜欢的钢琴学校里面。当然人们包括我可爱(有几个成年人)的学生是很好的。我说不太喜欢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例如教室的隔音、钢琴的质量。
      今天那个学生在弹一首肖邦的曲子,我上课都是靠耳朵,投入地仔细地用耳朵来判断并调整学生的问题。中间有一段,就是觉得音响有问题,但是我不确定问题是不是来自踏板,可是难dao我了,因为噪音太大,我根本无法判断踏板的问题。弹琴到一定程度的人一定知道,你脚下的踏板会给声音带来很多微妙的变化,不适当的运用也会造成声音的灾难。
      还有一次,我教学生用手指弹出很纤细很sensitive的声音,可是琴键不敏感,你不用力碰它不会发音;再比如快速的同音重复,那个钢琴的击弦装置反应太慢,慢过你手指的动作,所以你弹6下,它只有前两下发音了。诸如此类很多。
      Business man不是musician,他们要降低陈本,但是他们不会明白这些对于弹钢琴的人来说多么重要。我不是想在这里抱怨,而是想和大家聊一下学琴的外在条件的重要性。

      对于好的耳朵和想学好琴的人来说,好的钢琴是很重要的。好的钢琴很敏感,就像一个敏感的人,你对他怎样,他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并且好的钢琴永远深不可测,随着你技术的提高,你可以在上面做出不同颜色、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各种声音,永远有更美妙的声音等着你去开发;同时,你如果弹琴很粗糙,或者你在一架差的钢琴上练久了,那么你会发现你去弹好琴的时候根本无法驾驭它,你的缺点被暴露的一览无遗,自己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很ugly.
      好的钢琴家和好的钢琴之间就像敏感细腻的爱人之间一样,对对方了如指掌并且能互相促进对方进步。所以常常有人问我,是不是初学随便弹什么琴都可以,反正大多数初学者觉得每个琴都差不多,但我总是建议能弹好的尽量不要弹差的,因为你一直用差的钢琴的话,几年下来你可能从没没有体验过更美的音色,也没有想过怎么做出美妙的音色。当然,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钢琴老师不介意你弹什么音色,学生也能从仅仅把音都弹出来这个过程找到乐趣,那么这种情况下,我说的这些都可以完全不介意了。
      有人会说有一些好的钢琴家是用一般的钢琴练出来的,例如越南钢琴家邓泰松,第十届肖邦比赛金奖得主,他在战争年代练的钢琴师甚至成了老鼠窝的破旧钢琴;我的老师杜宁武,1985年悉尼比赛金奖得主,也说他那时用的都是很一般的钢琴。

      我要说,第一,这些不是普遍现象,我知道像杜宁武这样的人那种无法比拟的天才,即使给他们用窗台练习,他们心里还是有音乐的。第二,现在不比当年,以前能有个钢琴就不错了,现在每个造琴厂都在研究更精细的工艺,拥有好钢琴的习琴者也很普遍了。
      我以前说过,musician的耳朵很敏感,同时也很critical,让我想起来以前听课时,陈宏宽(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说,他在德国留学时,为了弹一架好钢琴作出的牺牲,因为他的房间太小,摆下那架斯坦威后摆不下床,所以他就每天睡在那个钢琴的下面。我想那架斯坦威在帮助他打造敏感的音乐家耳朵的过程中一定贡献巨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蘅芷清芬 发表于 9-2-2011 21:10:40
      本帖最后由 蘅芷清芬 于 2011-2-9 21:26 编辑

      ABC classic fm, 103.9正在播放耳熟能详的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有兴趣的去听啊,真的很不错。反正这个台一天到晚都有好音乐,轮番上演。很多音乐会的直播录音。很巧的几次,听到了elder hall的直播,感觉非常亲切,因为我的音乐会就是在elder hall,未来还会在那里举行。在阿德莱德大学的朋友有机会建议去elder hall听听音乐会,每周五中午固定音乐会,很便宜,音乐学生的话就不用钱了。
      再废话两句,如果不常听音乐会的朋友去了要先看好节目单,曲子是几个乐章,千万不要在乐章之间鼓掌,否则很多人会用看怪物的眼光使劲盯你。我相信朋友们会喜欢那里的,去了别忘记看看舞台正后方那个巨大的百年历史的管风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蘅芷清芬 发表于 9-2-2011 21:56:33
      本帖最后由 蘅芷清芬 于 2011-2-9 22:16 编辑

      我的Boys学生--1

      在国内时,我教琴那么久,可是学生中男生少的屈指可数,可是在澳洲我的学生中有一半左右是男生,我想在这里分享一下这些小男生的有趣学琴故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谓“物各有性,性各有极”。这就是教学的乐趣所在。
      今天上课教了一对兄弟,大的8岁,小的5岁,我从心底里觉得这个妈妈很幸福,因为她的两个儿子都很可爱,很聪明,不一样的聪明类型。我教琴从来都是鼓励学生,因为真的觉得他们弹得虽然暂时不完美,可是能同时work out那么多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为了不让小男生太过得意,我只是私下和他妈妈说了她儿子的聪明之处。大儿子属于稳重型,我倒不觉得他反映各方面快过别人很多,我最欣赏他的是,他上课很用心,很集中精力,经常会问一些很有意思并且很有想法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很耐心的解释,然后两个人讨论。在这个年龄,我觉得有这种独立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是他的闪光点。
      再说说那个5岁的弟弟,记得他第一次课后隔了一个假期又来上课,他上课前大哭不止,是爸爸把他带进琴房的,可是不到2分钟,就为了自己仍然记得以前学过的知识而开心不已,眼泪还没干。这个小男生真的可以说是smart,虽然是初学,可是小曲子对于很多大人来说也不简单,同时要看谱子,识别出音符、节奏、然后还要在琴上找出正确的位置,当然还有更多的extra 要求,例如做出强弱对比之类的,可是在这个小男生这里,我常常不用解释很多,只要他学过的知识,他自己全能很快反应过来。所以我在学习新曲子的时候就给他留很大的空间,让他自己去做,他往往一下子就做出来整首了,我当然要鼓励一番,然后再说有一些有趣的建议,和这里的小孩交流,我认为最好是用“建议”之类的语言,因为相对来说,音乐本身就没有对错,只有不同,这样的交流方式也更利于他的创造性,因为我用的教材里面有大量的创造性内容,要让他们充分的活跃起来,思维不能受到限制。同样的内容,我敢肯定,这个5岁的小男生比我一些40岁的成人要反应的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蘅芷清芬 发表于 9-2-2011 21:57:29
      我的Boys学生--2
      这里的小男生个个都是个小大人,和我交流真的是平等关系,可是也很有礼貌,我从来没发现有上课超出控制的学生。另一个5岁的小男生虽然没有上面那个弹得让人满意,可是同样是个小大人,有时看着他小大人的样子我觉得很好笑很可爱。他常常自己弹,出错了,马上说,wait, i shold start again. 学完一首曲子,总是像个小英雄一样说,that is easy!  很有趣的是,有一次上完课我怕他忘记那首是功课,他刚学了一首Mr.Bluebird的曲子,我问他哪首是你的功课,因为他不认字,我指指曲子上小鸟的图片,他说,oh, I  know, birdie! 我的文笔实在写不出他当时可爱的样子。还有一次,让他trace(就是描写)一个音符,那个音符就一个圆圈中间有条短线,他惊讶地说,这个像planet,像上次去theatre参观时天花板上的星球。我只好将计就计说,你以后看到这个星球就知道是什么音符了。已有我们再看到这个音符就有个另一个成为了,pla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蘅芷清芬 发表于 9-2-2011 21:58:24
      我的Boys学生--3

      另一个男孩,7岁,也是开心的学习着,他爸爸说他每次很exciting的就来了。他的特点是好奇,每次都急着后面是什么曲子。因为他的虽然是初级教材,可是曲子都改编自达作曲家的大作,所以我经常带领他认识一些大作曲家,我们一起计算贝多芬去世多少年了,他会很惊奇的等着眼睛,因为他刚开始以为贝多芬还活着。我们会一起模仿别的乐器的演奏姿势,各种弦乐、各种管乐,让他知道交响乐的基本知识,在弹钢琴的时候有充分的声音想象力。对于这些东西,他都充满了好奇,所以每次我都留一些问题要等下一次解释,大家不要笑我吊他胃口,为了激发兴趣而为之。他的另一特点是喜欢和我弹二重奏,因为他要练习得节奏很好我才和他一起弹,所以为了这个它也很努力,每次合奏完,他可爱的傻呼呼的笑着说,sounds nice!  Can we do it again?二重奏确实很好,能让学生同时协调更多的东西,耳朵要兼顾更多,当然耳朵的敏感性就训练出来了,另外对音乐表现也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蘅芷清芬 发表于 13-2-2011 19:05:25
      本帖最后由 蘅芷清芬 于 2011-2-13 19:13 编辑

      琵琶行
      我常常和一些西方学音乐的人聊起中国乐器,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和一位古典吉他老师“抢”琴房,后来得知他原来是很有名的德国吉他演奏家,在澳洲很有声誉。我从他的手里买了两张他发行的cd,其中一张是吉他演奏的波斯音乐,我越听越觉得像我国的琵琶,让我想起来唐代的西域音乐家苏祗婆,想起来唐代盛行的西域音乐。于是,我就搜索了一些琵琶音乐给他听,让他领略一下千年前我们的“吉它”音乐,我心想,如果现在是大唐时期,说不定德国音乐家也被招去长安献艺了。
      因为我现在的research,我接触到几位在美国极有影响的华裔作曲家,例如陈怡、盛宗亮、谭盾等。和他们的联系接触中发现他们除了极强的西方作曲技术以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很深厚。他们的曲子中有不少的琵琶、古琴、二胡等作品,并且把这些乐器和西方乐器进行很好的重奏组和,例如陈怡的琵琶曲《point》,周龙的《溯》将古琴和西方长笛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们二人的老师wen-chong chow写给钢琴和西方长笛《狂草》等很多很多。我说的这些曲子都是代表当今世界高水平的现代作品,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家有兴趣不妨听一听,看看中国作曲家是怎样用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是引领当今世界潮流的。
      刚才重读一次《琵琶行》,以更深切地领略琵琶的魅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什么中国乐器,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古琴。关于我挚爱的古琴,以后有机会再跟朋友们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蘅芷清芬 发表于 14-2-2011 21:56:56
      本帖最后由 蘅芷清芬 于 2011-2-14 22:08 编辑

      舒畅之则条达

      我从国内到外国,从教中国学生到西方小朋友,课堂气氛一直是自然而然地、开开心心地同时,学生又清清楚楚地知道上课的规矩。我似乎天生有小孩缘,小到五六岁,大到teenager,我都可以很自然地无障碍地和他们交流。
      我们很认真地、很活跃地讨论音乐,表现音乐,偶尔我会开玩笑逗逗他们,夸张地鼓励一下他们。
      一直以来,我觉得这样上课挺好。可是偶尔会遇到个别家长,总是妄图、并且当真地干涉教学。他们是怎样地干预呢?
      例如以前以为男孩奶奶,每次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因为在她看来,挑起送孙子学琴的重担是很大的一件事情。这位小男孩是属于反应有些慢的孩子,弹琴时因为同时应付很多事情而紧张地流口水,我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在全神贯注,所以不急者纠正、不急着挑毛病,我总是希望留给他自己空间,先展现一下,哪怕所展现的并不完美,我因为他的全神贯注也要鼓励一番。可是他奶奶在旁边坐不住了,急得摩拳擦掌的,有时忍不住就直接往小孩肩膀上敲一下,说:老师刚说过了,怎么还不会?如此一来,小孩更紧张了,不要谈表现音乐了,谱子都认不出来了。我发现有时小孩的奶奶没来,那个小男孩见了我就像见到了非常亲切的人,有说有笑的,弹琴也反应快多了,音乐也可以表现了。如果他奶奶看到他上课有说有笑的,一定会说:严肃点!除了监督孙子“认真”上课之外,这个奶奶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我看了她的笔记,记得密密麻麻,都是汉字音译的谱子,我问她你记下来后回去能找到这是哪里吗,她说不知道。我当时非常为这位奶奶对孙子的奉献精神感动,也很理解她。但我知道我很难跟她解释清楚我的教学理念,毕竟所受教育相差很大。
      当然这位奶奶属于比较特别的,可是并不是少数,有些年轻妈妈也有很多干预课堂的举动。经常老师还没有指出的“缺点”,妈妈急忙指出。其实我的耳朵何尝判断不出她所谓的“缺点”,只是教学要有重点,要顾及到学生一时的脑力负荷。专业角度来说,家长认为很严重的问题,在我看来根本不算什么,我会不漏痕迹地加以强化。有些问题就是这样,你越强调,越难协调。我以前说过,我不说手的问题,并不是手上没问题,可是我会引导学生的意念从而让手和机体自己作相应调整。这些问题说起来很复杂,可以写学术论文的大题,可是家长一干涉,你就不得不向她解释,既费口舌又浪费时间。
      我以前有个小女孩学生,我和她妈妈说话得时候她就在地上打滚嬉闹,一旦开始上课,坐在琴前马上就成熟起来了。7岁的年龄弹起mozart奏鸣曲来比大人还要有表现力,并且她有少见的绝对音高辨别能力。这也是我看学生的一个标准,有些看似非常天真幼稚的小孩,可是一旦表现音乐时能做出超出年龄的成熟,那么这个小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音乐是很有感觉的。我多么享受小孩的天真、享受和它们之间的交流啊,可是偶尔就是会被有些“严肃认真的”家长加以干涉。
      我想说,“肃若秋霜”的认真不是真正的认真,真正的认真是时时刻刻就能洞察到小孩的承受能力、精力分配等等心理细节的。有时要容忍暂时的不完美,没必要把学生钉在一个问题上,很多问题要循环往复解决;有时要给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所学音乐的机会。这样他们真的会“其进自不能已”。
      我还想说,我把课堂气氛搞得轻轻松松的,并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兴趣而为之,更重要的是,我为了学习的效果,为了更发自内心的音乐表达而为之。因为我们是在学习音乐,不是技工,是要表达发自内心地情感的一门艺术。
      最后,我想引用我国圣贤王阳明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名言,希望可以给琴童家长些许启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鱼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副越,自然日帐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col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其他网友还看了 ...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